关键词
人物库 隋朝
刘昉隋 ? — 5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6 【介绍】: 博陵望都人
北周武帝时侍太子,及嗣位,以技佞见狎,授大都督,迁小御正,宠冠一时。
宣帝卒,静帝年幼,杨坚辅政。
丞相,以为司马,又以定策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
杨坚受禅建隋为文,进柱国,改舒国公
后与梁士彦宇文忻谋反,事泄被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思道南北朝末隋初 531 — 5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31—582,一作535—586 【介绍】: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字子行小字释怒
聪明俊逸。
师事邢劭,复从魏收借书读,数年后才学兼优,工诗善文。
初仕北齐
文宣帝卒,朝士各作挽歌,魏收等只得一二首,惟思道独多,得八首,时人称“八米卢郎”。
所著《劳生论》指斥官场丑态,切中时弊。
北周武帝平齐,迁武阳太守
入隋为散骑侍郎
卒于京,年五十二。
今传《卢武阳集》一卷。
全隋文·卷十六
思道字子行小字释奴范阳涿人魏秘书监渊孙。
师事邢子才
齐天保中,为司空行参军,兼员外散骑侍郎直中书省
后坐事,出为丞相西阁祭酒
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免。
后主时,为京畿主簿,历主客郎、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
入周,授仪同三司
去职。
后除掌教学士,迁武阳太守
隋初去职。
起为散骑侍郎、奏内史侍郎事。
有《集》三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炫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益州成都人俗姓徐
少小出家,入京习学数年,名擅京洛
北周武帝欲废佛存道,于太极殿设座论辩。
相传智炫抗声力辩,道士张宾无以应,武帝不能屈,乃并废二教。
智炫遂走至北齐
文帝尝存问之,于是蜀王秀乃供养之使无缺。
住孝爱寺。
年百有二岁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益州成都徐氏子也。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
阅数年。
遂檀能名。
尝使覆讲。
势如瓶泻。
众由是益推服。
周建德间
武帝将废佛法。
而存道教。
乃于三年五月十六日
会僧道百官于太极殿
使道士张宾
别登高座。
而谓众僧曰。
原夫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
毕。
风化先被中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陛下。
躬御大廷。
欲定臧否。
请必毋逊。
襄城公何妥自付如意。
首座少林寺行禅师
不受如意。
怒而起。
诸僧止之曰。
在。
那可尔。
且应对之才。
莫如蜀
乃共以如意。
强委
徐升座。
坐定。
举如意谓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者。
未知风教。
所起于何时。
此教所说。
复在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试辨道何时生。
佛何时出。
曰。
圣人之出。
何有定时。
说教亦复无有定处。
但此地道教本有。
佛法近来。
曰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言无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终。
曰道人毋浪语。
所以汝辈得至今日者。
盖以前王无识者尔。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躁暴。
而理且屈。
舍人擿使下座。
自升座曰。
佛法有三不净。
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尼多造罪过。
好行淫妷。
佛在世时。
众已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
既俱不净。
朕意欲必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三不净事。
朕将存之。
以助国化。
顾谓曰。
苟能解此三难。
真足为好人矣。
应声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何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过于此。
案天尊处。
紫微宫常侍五百童女
则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教中设醮。
必须鹿脯百盘。
清酒十斛。
则教之不净。
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之过。
如姜斌辈。
历代有之。
则又甚于众僧矣。
且僧自犯罪。
而遽除佛法。
假如至尊亨国。
严设科条。
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空大宝之位哉。
大宝既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风裁抑扬。
音吐朗润。
上愕然。
良久谓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出道三皇经。
上曰。
三皇经何尝有此语。
曰陛下自不见尔。
非经无此语也。
今陛下。
废佛存道。
正如国家废嫡立庶。
上色变。
因下座。
入内。
众竦然皆曰语过于讥上。
事有不可测者。
曰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又何惧。
宁可早亡。
游于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哉。
众壮其言。
十七日昧爽
诏并废二教。
仍有诏褒美。
且许反服为婚姻。
以共政。
即偕同学三人。
奔齐。
及周破齐。
上趣使人求访
越王尤与善。
私念以为上急欲得者。
将重加责。
以快昔憾也。
诡鞭之成创。
囚服以待命。
且先为谒曰。
臣已杖之六十矣。
愁然曰。
大丈夫何遽辱以杖箠。
间者求之而急。
特恐怀惭。
以至死亡。
吾岂有他意。
遇之加厚。
久之崩。
隋祖以大冢宰秉政。
崇尚教法。
京师
宠渥莫之并。
既而西还乡里。
居孝爱寺。
蜀王秀未之知也。
未几。
长史周宣明上计
诏问炫法师起居状。
宣明惊谢不知。
上曰天下名僧也。
汝犹不知。
则汝之于蜀可知矣。
后隐三学山卒。
寿百二岁。
释智炫者。
益州城都人也。
俗姓徐氏
初生室有异光。
少小出家。
入京听学数年。
遂擅名京洛
学众推崇请令覆讲。
若泻瓶无遗。
周武帝废佛法欲存道教。
乃下诏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士张宾
最为首长。
登高唱言曰。
原夫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洪恩厚利不可校量岂如佛法虚幻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
座首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知禅师为佛法大海。
然应对之间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为众所推。
又忿张宾浪语。
安庠而起徐升论座。
坐定执如意谓张宾曰。
先生向者所陈大道清虚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于何处说。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可辩道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令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一也。
经律中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二也。
僧多造罪过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徒众不和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
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
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以周武非嫡故)曰。
主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皆壮其言。
明旦出敕二教俱废。
仍相器重。
许以婚姻。
期以共政。
法师志操逾厉。
与同学三人走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彼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至齐。
盛为三藏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先遣追求。
越王
宿与法师厚善。
肆怒横加异责。
乃鞭背成痕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
远逝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元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与还京师
武帝崩隋文作相大弘佛法。
两都归趣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怀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莫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今处。
供养无阙。
至大邺改为福胜寺
法师宣扬。
觉倦入隐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诗曰。
岭接重烟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回流写曲泉。
野红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织。
𤠔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顾。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二岁。
不病而卒。
益州城都人。
姓徐
初生。
室有光彩。
少出家。
入京听学。
数年遂擅名京洛
周武帝废佛法。
欲存道教。
乃下诏。
集诸僧道士
试取优长者留。
庸浅者废。
于是诏华野高僧
岳道士
千里外有妖术者。
大集京师
太极殿陈设高座。
自躬临。
道士先登。
时有道张宾
登高唱言曰。
原夫人道清虚。
淳一无杂。
祈恩请福。
上通天曹。
白日升仙。
寿与天地同毕。
风教先被中夏。
无始无终。
含生赖之以得长生。
岂如佛法虚幻。
言过其实。
不容本土。
客寓中华。
百姓无知。
信其诡说。
今日欲定臧否。
可出头来看。
襄城公何妥
自行如意座首。
少林寺行禅师
发愤而起。
诸僧止之曰。
今日事大。
天帝在此。
不可造次。
应对之间。
复须机辩。
众共谋议。
若非蜀
无以对扬。
共推如意以将付
既执如意。
张宾曰。
先生所陈。
大道清虚。
淳一无杂。
又云风教先被中夏者。
未知风教之起。
起自何时。
所说之教。
教于何处。
又言佛法不容本土客寓中华。
道辩是何时生。
佛是何时出。
曰。
圣人出世。
有何定时。
说教兴行。
有何定处。
道教旧来本有。
佛法近自西来。
曰。
若言无时。
亦应无出。
若无定处。
亦应无说。
旧来本有。
非复清虚。
上请天曹。
岂得无杂。
寿与天地同毕。
岂得无始无终。
曰。
道人浪语。
为前王无识。
留汝等辈。
得至于今。
今日圣帝。
尽须杀却。
恶其理屈。
舍人谓之曰。
师且下。
既退。
自升高座。
言曰。
佛法中有三种不净。
纳耶输陀罗。
生罗睺罗。
此主不净。
一也。
经律中。
许僧受食三种净肉。
此教不净。
二也。
僧多造罪过。
好行淫泆。
佛在世时。
徒众不和。
递相攻伐。
此众不净。
三也。
主法众俱不净。
朕意将除之。
以息虚幻。
道法中。
无此事。
朕将留之。
以助国化。
顾谓炫法师曰。
能解此三难。
真是好人。
应声谓曰。
陛下所陈。
并引经论。
诚非谬言。
但见道法之中。
三种不净。
又甚于此。
按天尊处紫微宫。
恒侍五百童女
此主不净。
甚于耶输陀罗之一人。
道士教中。
章醮请福之时。
必须鹿脯百柈。
清酒十斛。
此教不净又甚于三种净肉。
道士罪过。
代代皆有。
千古乱常。
姜斌犯法。
此又甚于众僧。
僧众自造罪过。
乃言佛法可除。
犹如至尊享国。
严设科条。
不妨逆子叛臣。
相继而出。
岂以臣逆子叛。
遂欲空于大宝之位耶。
大宝之位。
固不可以臣子叛逆而空。
佛法正真。
岂得以众僧犯罪而废。
雅调抑扬。
言音朗润。
虽处大节。
曾无惧颜。
愕然良久。
曰。
所言天尊侍五百童女
出何经。
曰。
出道三皇经。
曰。
三皇经。
何曾有此语。
曰。
陛下自不见。
非是经上无文。
今欲废佛存道。
犹如以庶代嫡。
动色而下。
因入内。
群臣僧众皆惊曰。
语触天帝。
何以自保。
曰。
王辱臣死。
就戮如归。
有何可惧。
乍可早亡。
游神净土。
岂与无道之君。
同生于世乎。
众壮其言。
明旦出敕。
二教俱废。
法师与仝学三人。
赴齐都。
时周齐之界。
皆被枪布棘。
有富姥姓张。
铺毡三十里。
得过。
至齐盛为三藏。
名振东国。
武帝破邺。
先遣追求。
越王宿。
法师厚。
肆怒。
横如异责。
乃鞭背成痕。
俗服将见。
越王先为言曰。
臣恨其逃命。
已杖六十。
令脱衣见
变色曰。
恐其怀惭远逝。
以至死亡。
所以急追。
原无害意。
越王曰。
大丈夫何得以杖捶相辱。
待遇弥厚。
与还京师
武帝崩。
隋文作相。
大弘佛法。
两都归趋。
一人而已。
岁景将秋。
怌土兴念。
又以蜀川迥远。
奥义未宣。
援首西归。
心存敷畅。
蜀王秀
未之知也。
长史周宣明。
入朝赴考。
隋文帝谓之曰。
炫法师安和耶。
宣明惊惶。
莫知所对。
文帝曰。
一国名僧。
卿遂不识。
何成检校
宣明稽首。
陈谢死罪。
及还先往寺参礼。
寺旧在东。
逼于苑囿。
又是鄱阳王葬母之所。
王既至孝。
故名孝爱寺。
宣明移就。
供养无缺。
法师宣扬觉倦。
三学山
触目多感。
遂游山。
作诗曰。
岭接重烟。
嵚岑上半天。
绝岩低更举。
危峰断复连。
侧石倾斜涧。
𢌞流泻曲泉。
野红知草冻。
春来鸟自传。
树锦无机炽。
狷鸣讵假弦。
叶密风难度。
枝疏影易穿。
抱帙依闲沼。
策杖戏荒田。
游心清汉表。
置想白云边。
荣名非我愿。
息意且萧然。
年一百岁。
不病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隋文帝南北朝末隋初 541 — 60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杨坚 高祖 文帝 581年—604年
开皇 581年二月—600年
仁寿 601年—604年 四年七月隋炀帝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604 【介绍】: 即杨坚
隋朝创建者。
弘农华阴人,小字那逻延。
杨忠子。
北周时袭父隋国公爵。
女为北周宣帝皇后
丞相,总揽朝政。
旋废静帝而杀之,自立为,建立隋朝
开皇七年后梁,九年灭陈,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三百年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兵制,以考试选拔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各项措施于后代影响较大。
仁寿四年病重,为太子杨广所杀。
在位二十四年。
全隋文·卷一
姓杨,讳坚弘农华阴人周大司空隋国公忠子。
西魏恭帝时,辟京兆功曹,以父勋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周初,授右小宫伯进封大兴郡公
保定初,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袭父爵隋国公
建德中,加柱国,除定州总管,转亳州总管
宣帝即位,以后父徵拜上柱国大司马
大象初迁大后丞右司武,转大前疑。
及崩,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
静帝即位,拜假黄钺左大丞相
寻授大丞相,进相国,总百揆,封隋王,加九锡。
大定元年二月受禅,改元二:开皇仁寿
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皇帝庙号高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雄北周至隋 542 — 6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12 【介绍】: 宗室。
文帝族子。
初名惠
北周
杨坚丞相雍州宇文贤谋作难,以功授柱国
,除左卫将军,兼宗正卿封广平王参预朝政,贵宠一时。
以宽容下士,朝野倾瞩,遭所忌。
司空,夺其兵权。
乃闭门不通宾客
炀帝即位改封观王
辽东之役,检校左翊卫大将军
师次泸河镇,疾卒。
谥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高颎隋 ?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7 【介绍】: 渤海蓨人一名敏字昭玄
高宾子。
少明敏,有器局,善辞令。
年十七,北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历内史上士下大夫
以平齐功,拜开府
杨坚丞相,引为相府司录,以功迁司马,进位柱国
隋初,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领新都大监,又拜左领军大将军
杨广伐陈,为元帅长史,主持军事,以功封齐国公,坐事免。
杨广即位炀帝,拜太常卿
前后为相近二十年,善引进人才,制订法令,论者以为真宰相。
后因议论炀帝荒淫侈靡,被诬为讪谤朝政,遭杀。
全隋文·卷二十三
字昭玄一名敏渤海蓨人
,为齐王宪记室参军
武帝时,袭爵武阳县,除内史上士,迁下大夫
建德中,进开府
大象中,进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
隋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
左卫大将军,迁左领军,加上柱国
进封齐国公,免。
寻除名为民。
炀帝即位,拜太常
大业三年,坐谤讪朝政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南北朝至隋 546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6—62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颍川人俗姓荀
北周时,入终南山紫盖峰,独栖安禅,与世隔绝。
武帝灭佛,法藏初不知,经四年,始得风闻。
后至京师,请复佛法,宣帝不允。
旋主陟岵寺,复还山。
,奉敕主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炀帝大业末,充太平宫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开皇中法济寺沙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颍川颍阴荀氏子也。
三岁丧父。
十岁丧母。
孤独孑遗。
无所依赖。
周天和二年
生二十二岁矣。
上适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诏选名德于醴泉宫。
复与其数。
武帝春坊
趋至殿下。
鲜卑语。
问众僧。
众僧不时对。
独进以鲜卑语答所问。
廷臣皆喜。
诏谓道人身小而胆大。
乃敢答太子语如此。
仍赐钱奖谕。
由是恩眷优渥。
建德二年
徙居终南紫盖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实七枚于绝顶。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从来云。
未几。
而废教之祸起。
山居。
独若无与。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关将谒帝。
吏诃止之。
武侯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诘所自。
及朋侣施主姓名。
辞曰。
贫道以山林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紫盖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则朋侣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问哉。
等以闻。
诏曰朕欲以菩萨仪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盖山来。
其今长须发。
著衣冠。
为陟岵寺主
诏内史沛国公宇文译。
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为非先制不奉诏。
十月复谒于城东。
引妙庄严王二子谏父事。
且曰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致先帝。
毁圣典。
冶灵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书坑儒
上怒。
诏即杀之。
沛公为营救。
上少解。
因问沛公曰。
道人怖否。
进曰。
道人愚戆。
不知忌讳。
身触刑宪。
安能无怖。
上愁然变色曰。
此固佛经所谓护鹅比丘也。
昔闻其事。
今见其人。
是又可杀乎。
宜原之。
赐菩萨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诏。
遽引辞。
愿自便。
御史鲍宏
于万年长安蓝田盩屋鄠杜五县。
游行。
以俟寻访。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文帝冢宰
作兴教法。
六月下山。
复从薙落。
施法服一具。
杂彩十五段。
青州一石。
还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议化事。
十五日诏景陵公。
检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衣以归。
独留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禅。
改元开皇十五日
诏追前度诸僧。
大兴善寺行道。
二年内史舍人赵伟。
命所司。
月给伏苓苏油柴炭等料物。
以为恒。
十四年
自请罢所给料物。
武侯将军素和业。
捐宅构寺。
以奉
右仆射苏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斋万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诏曰。
藏禅师落发僧首。
且躬设大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济。
久之慈及畜类。
鹅知时旋绕佛座。
犳过中不食。
炀帝居晋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瘗于藏寺
将出镇淮海。
手书铭。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
彭祖何脩。
呜呼予子。
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
长依梵俦。
因以灵寿杖
曰。
每策此时。
幸相忆也。
曰。
王以爱子。
留寄法门眷焉。
其情能复忘乎。
是犹杖之于也。
王不能忘。
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齐州不豫。
王贵人
造观音像。
为上祝禧。
诏迎置法济寺供养。
仁寿元年
上造等身释迦六驱。
诏如前迎置。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荐功德。
必委藏营治。
大业之
诏易九宫为寺。
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贞观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为铭辞。
刻之贞石。
释法藏
姓荀氏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苦深悟无常。
投庇三宝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从出俗。
天和四年诞育皇子
诏选名德至醴泉宫。
时当此数。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众僧兀然无人对者。
在末行挺出众立作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古圣今贤皆依山静。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荡志。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纳。
餐以朮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顶。
忽遇甘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浓美。
周行更索全无来处。
冥资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给优二年。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以不许入进退论理。
武候上大夫王猛
大夫乙娄谦。
问从何而来朋侣何在施主是谁。
报曰。
建德二年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侣。
只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则至尊所施。
等报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著菩萨衣冠为陟岵寺主
遣内史沛国宇文绎检校施行。
内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众僧并令还俗。
独度一人违先帝诏。
至十月于城东面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严王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处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尔。
时命若悬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护法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
往林泉山泽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
奉敕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沈隐。
虽蒙恩敕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门学六月
又下山与大丞相对论三宝经宿。
即蒙剃落。
赐法服一具杂䌽十五段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令遣竟陵检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赐法服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方流海内。
岂非戒行贞明禅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门频登御榻。
尔后每有恩敕别加慰劳。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
宣敕月给茯苓苏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不图荣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随施供给。
武候将军索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异礼奉养。
积善所熏遂舍所住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禅师
落发僧首。
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处可为济法。
今之隆政坊北门僧寺是也。
尝以慈仁摄虑。
有施禽畜依而养之。
鹅则知时旋绕。
狗亦过中不食。
斯类法律不可具纪。
炀帝晋蕃时。
太尉第三子绵疾夭殂。
瘗于斯寺。
乃勒铭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殇子何短彭祖何修。
呜呼余子有逝无留。
永为法种长依法俦。
教因施灵寿杖曰。
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答曰。
王殇幼子长就法门。
灵寿何敢忘德。
十六年齐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观音。
并敕安济法供养。
仁寿元年
文帝造等身释迦六躯。
敕令置于藏师住寺。
大业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营福业经像佛殿皆委于
大业末岁下敕九宫。
并为寺宇度僧。
纲管相续维持。
名称洽闻。
乃补充太平宫寺上座。
绥缉少达无替所临。
大唐建议人百一心。
淮安王创缮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请终身奉养。
贞观之始情奉弥隆思报罔极。
毕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亦终焉。
贞观三年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武子堆南云际寺
沙门孝才
夙素知德。
为铭贞石。
在于龛侧矣。
姓荀
颍川颍阴人
三岁丧父。
共母偏居。
十岁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祸酷。
深悟无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从便出俗。
天和四年
诞育皇子
诏选明德。
至醴泉宫。
武帝躬趋殿下。
口号鲜卑问讯。
众僧兀然。
无人对者。
在末行。
出众独立。
鲜卑语答。
殿庭僚众。
咸喜斯酬。
敕语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独超群友。
报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钱二百一十贯。
由是面洽。
每蒙慰问。
虽身居寺内。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挟钵擎函。
投于紫盖山
山即终南之一峰也。
乃独立禅房高岩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顶。
忽遇甘十枚。
即而啖之。
冥资。
但勤励业。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毁像焚经。
僧令还俗。
山居。
依道自隐。
绵历八载
常思开法。
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谒
意崇三宝。
到城南门。
武侯上大夫王猛曰。
建德二年
弃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侣
在山。
馀并还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为家居。
鸟兽为徒侣。
草木为粮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盖。
啖食山粮。
准此供给。
则至尊所施。
等执奏。
下敕曰。
朕欲为菩萨治化。
此僧既从紫盖山来。
正合朕意。
宜令长发。
著菩萨衣冠。
为陟岵寺主
内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众僧。
还俗。
独度一人。
违先帝诏。
至十月
于城东面。
别见宣帝
问三教名。
朕欲菩萨治化。
或现天身。
或从地出。
或作鹿马。
用斯化道。
以摄众生如何。
引妙庄王二子谏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为臣子。
不能匡谏。
遂令先帝焚烧圣典。
灵像铸钱。
据斯逆害。
与秦始何异。
怒曰。
违朕先皇明诏。
可令遽尽。
曰。
仰触圣颜。
乞刑都市。
幽显同见。
诚其本心。
尔时命若悬
而词气无骇。
频经九奏。
安词弥厉。
十奏既达。
曰。
道人怖不。
内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无过于命。
处身极刑之地。
何能不怖。
闻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护法。
祐我群生。
此则护鹅比丘
朕不杀无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须问。
赐菩萨衣冠。
依前为陟岵寺主
频降宠命。
得继释门。
既获再生。
便辞往林泉山泽。
请欲幽潜。
御史鲍宏奏敕。
万年长安蓝田盩厔鄠杜五县。
游行。
朕须见日。
不可沉隐。
虽蒙恩敕。
终未开弘。
怏结心灵。
思怀圣道。
周德云谢。
隋祚将兴。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门。
六月又下山。
大丞相
对论三宝。
经宿即蒙剃发。
赐法服一具。
杂䌽十五段。
青州一石。
寻又还山。
至七月初。
下山。
更详开化
至十五日
景陵检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赐法服。
各还所止。
独宿相第。
夜论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龙飞。
即改为开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大兴善寺
为国行道。
自此渐开。
方流海内。
戒行贞明。
禅心郁茂。
数入朱门。
频登御榻。
开皇二年
内史舍人赵伟宣敕。
月给茯苓
酥油柴炭。
以为恒料。
而性在虚静。
不图荣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随施供给。
武侯将军素和业者。
清信在怀。
延至宅中。
冀礼奉养。
积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为佛寺。
率俗课励。
设万僧斋。
右仆射苏威
每来参谒。
并建大殿尊仪。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禅师落发。
僧首又设大斋。
弘法之盛。
不可等伦。
贞观二年
终于鄠县观台。
因殓于阜南
云际寺沙门孝才为铭。
贞石于龛侧。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宇文述隋 ? — 6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6 【介绍】: 代郡武川人字伯通
本姓破野头鲜卑族人,从主姓,改为宇文氏。
少骁勇,擅弓马,仕北周,累功拜上柱国
,以平陈功拜安州总管
杨广奏请转寿州刺史总管
广设废立之谋。
炀帝即位封许国公参预朝政
性贪鄙,广纳贿赂,金宝累积,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
征辽之役,所统军溃败不可禁止。
帝怒,斥为民。
寻复官爵。
后劝帝幸江都
江都,病笃,临终以二子化及、智及托于帝。
全隋文·卷二十三
字伯通代郡武川人本姓破野头
周武帝时,起家拜开府
历左宫伯,英果中大夫封博陵公改封濮阳
大象末,超拜上柱国进封褒国公
隋受禅,为右卫大将军,拜寿州总管,历太子左卫率。
炀帝即位,迁左卫大将军改封许国公,加开府仪同三司
从幸江都,卒。
司徒尚书令谥曰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司马德戡隋 ? — 61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扶风雍人
幼孤,以屠自给。
文帝开皇中为侍官,迁大都督
炀帝即位,讨辽左,迁武贲郎将
从幸江都,领左右备身骁果万人。
时隋末大乱,乃率骁果叛,杀炀帝,推宇文化及丞相
化及忌之,以德戡礼部尚书,实夺其兵权。
德戡愤怒,与赵行枢等谋袭化及,事未发而泄谋,被执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宇文化及隋末唐初 ? — 61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宇文化及 天寿 618年九月—619年二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 【介绍】: 代郡武川人
字文述子。
性奸险,不循法度。
炀帝为太子时领千牛卫,累迁至太子仆
炀帝即位后,恃旧恩,贪冒特甚。
右屯卫将军
大业十四年从驾江都,以北方乱,禁卫军将司马德勘等推化及为首叛。
化及炀帝,立秦王杨浩,自为大丞相,率军向洛阳
李密战不利,杀自立,国号许。
北走聊城,为窦建德所败,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宇文智及隋末唐初 ? — 6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9 【介绍】: 代郡武川人
宇文化及弟。
幼凶顽,好与人斗。
初以父功得赐爵。
屡为丑秽事,无所不为,父欲杀之而化及常护之。
以是与兄相亲昵。
炀帝大业中将作少监
江都为乱即智及之谋。
化及大丞相智及左仆射领十二卫大将军
窦建德聊城,斩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
恒州石邑人
俗姓杜
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
后住终南山智炬寺
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黄老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法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蒲产也。
学涉三藏。
然于毗尼。
尤所研究。
篇疑聚惑。
问之则冰泮雪消。
无所隐伏。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陕之大兴国寺置塔焉。
寺即皇考武元皇帝生地也。
故仪礼差盛。
瑞应尤殷。
岂诚天人之际与。
释法朗
蒲州人
学涉三藏偏镜毗尼。
开割篇聚不阻名问。
加复器用平直无受轻陵。
决断刚正未私强禦。
后住胜光披究律典。
经其房户莫不懔然。
仁寿二年
敕召送舍利于陕州大兴国寺
寺即皇考武元本生处也。
故置寺建塔。
仰谢昔缘。
达州境。
大通善法演业三寺。
夜各放光。
不知何来。
而通照寺内彻无障。
善法寺中见三花树形色分明四月二日灵胜寺中夜忽放光。
五色彩云合成一盖。
通变为紫。
比灵舆入城。
云盖方散。
又有五色彩云。
从乾巽二处缠糺而来。
至于塔上相合而住。
及掘塔基下深五尺。
获一异鸟状如鸲鹆。
色甚青黄。
巡行基趾。
人捉无畏。
唯食黄花。
三日而死。
又青石为函。
忽生光影。
表里洞彻现诸灵异。
东西两面俱现双树。
树下悉有水文生焉。
函内西面现二菩萨。
南边金色北边银色。
相对而立。
又二菩萨坐花台上。
各长一尺并放红紫光明。
函内南面现神尼像。
合掌向西。
函唇西面又见卧佛。
右胁而偃。
首北面西。
函外东面双树间。
现前死鸟倾卧。
须臾起立。
鸟上有三金花。
其鸟西南而行。
至卧佛下住立不动。
凡此光相从已至未形状俨然。
命人图写。
上纸素讫。
方渐歇灭。
及将下日。
忽然云起。
如烟如雾团圆翳日。
又如车轮。
云色条别。
又如车辐轮辐。
云色皆如红紫。
人皆仰视其相叹怪希遇。
藏瘗既了。
天还明净失云所在。
当斯时也寺院墙外咸见幡盖围绕。
谓言他处助来供养。
事了追问一无踪绪。
庆斯神瑞。
登即奏闻。
晚还京师以疾而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裴矩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绛州闻喜人字弘大
裴讷之子。
博学,有文藻智数。
隋时,累擢吏部侍郎,以事免。
西域诸国至张掖互市,炀帝监其事,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等,撰《西域图记》奏之。
累拜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定征辽之议。
后从江都,以忤旨罢。
宇文化及僭位,署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旋为窦建德所得,为之创定朝仪,权设法律。
建德败,举山东之地降唐,累迁民部尚书,以晓习故事,甚见推重。
卒谥敬
有《开业平陈记》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渊隋末唐初 566 — 635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渊 高祖 太武皇帝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五月—626年 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35 【介绍】: 唐开国皇帝。
祖籍陇西成纪,迁狄道,又徙武川镇,后入中原,居南赵郡广阿
字叔德
其祖于北周时封唐国公
七岁袭爵,隋时累迁太原留守
炀帝大业十三年起兵反隋,次年称帝,国号唐,建都长安
在位九年,平定群雄统一天下,传位于太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卒谥大武皇帝
帝姓李氏。
讳渊
字叔德
其先陇西成纪人
后徙长安
祖虎。
佐周有功。
柱国
追封唐公
帝生袭封。
隋大业十二年十二月太原留守
明年五月举义兵。
十一月长安
尊立恭帝
自为大丞相
进爵为王。
义宁二年戊寅五月受禅。
建元武德
在位九年八月。
传位太子
年七十一。
谥曰大武皇帝
庙号高祖
追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淹隋末唐初 ?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 【介绍】: 隋唐时京兆杜陵人字执礼
杜如晦叔父。
隋时,与韦福嗣共入太白山,扬言隐逸,实欲邀求时誉。
文帝恶之,谪戍江表。
赦还,累除御史中丞
入唐,为矢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以事流越巂
太宗立,累擢检校吏部尚书参预朝政
所荐四十余人,后皆知名。
卒谥襄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8 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
隋开皇中,隐居太白山
大业末,官至御史中丞
入唐,秦王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坐事流放越巂
太宗即位,召拜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
寻判吏部尚书参议政事
前后表荐40余人,后多知名。
贞观二年(628)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襄
生平见新、旧《唐书·杜如晦》附、《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3首。
字执礼
司空如晦之叔父。
隋大业末御史中丞
王世充僭号。
署为吏部
洛阳平。
太宗引为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
贞观初御史大夫
封安吉郡公
吏部尚书
参议朝政
二年卒。
尚书右仆射
谥曰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梁师都隋末唐初 ? — 62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梁师都 永隆 618年三月—628年四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8 【介绍】: 隋唐间夏州朔方人。
世为豪族。
为鹰扬府郎将炀帝大业中罢归。
大业十三年,聚众据朔方,称大丞相
联兵突厥,自为梁国,称帝,改元永隆
突厥始毕可汗封其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
唐太宗贞观初,为唐军所败,其从父弟洛仁杀之降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道会隋末唐初 580 — 64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580—约649 俗姓史犍为(今属四川)人。
初于益州严远寺出家,后入长安访经10余年,博究经论史籍。
隋炀帝大业末还蜀。
高祖武德间立寺于隆山县
太宗贞观九年(635),与法琳同修《辨正论》。
后因事被拘,狱解后归乡,住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年卒,卒年70岁。
续高僧传》卷三二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道会俗姓史氏
犍为武阳人
出家益州严远寺。
后入京师
法琳同修辨正论。
下狱。
释还乡里。
眉州圣种寺。
贞观末卒。
年七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犍为武阳
史氏子。
器宇高简。
逸群。
初出家。
住严远寺。
为四方道俗所归向。
然意以蜀僻陋。
见闻不广。
乃入京求访师友。
益研究经论史籍。
如是十年。
且将还乡里。
讲演以利导晚辈。
属时乱离。
不果行。
义宁初
朝廷使詹俊李兖等。
招抚
会致笺于丞相唐公曰。
会有弟。
性姿不肖。
家门衰坠。
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
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
巫峡负固。
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唐公不能用。
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
而宋冀尤道士杰然者
檀于隆山县
创逮观宇。
度三十人于内。
会遽投牒总管段伦。
请以为寺。
安抚大使李袭誉
引兵巡察州县。
偶过之。
道士惊以为逐己。
一时走散。
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
京师
因参琳师。
脩辨正论。
间有人诬告安州皓法师
在蜀以讲演聚。
众谋返者。
且指会觇候。
有司逮捕下狱。
会志气无所詟变。
常为诸囚。
开阐经论。
自春至
未尝辍。
诸囚之久系者。
或褴缕不胜寒酷。
会又以书抵檀越。
无尽藏致裘履。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
皆送别郭门外。
会赋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闻者泣下。
法曹裴希仁。
以门学求见。
谈论之顷。
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
会曰。
蜀虽僻远。
然由西都来。
士之能以文章事业。
显名天下者。
中州
诚不多逊。
明公当虚心。
礼下贤俊。
岂宜以闻见之狭。
自鄙薄哉。
希仁愧谢。
贞观末
卒年七十。
道会
姓史
犍为武阳人
初出家。
益州严远寺。
器宇高简雅调逸群。
四方道俗日夕参候。
犹以蜀门小陜闻见非广。
乃入京询访经十馀年。
经论史籍博究宗领。
还蜀欲大开释教导引后锐。
时属乱离不果心术。
会皇运初兴率先招抚
詹俊李衮首途巴蜀。
会上疏曰。
会弟性不肖。
家风失坠。
封爵虽除诏敕犹在。
门生故吏子孙成列。
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
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
会请。
躬率徒隶。
振锡启途。
折简宣威。
开怀纳款。
军无矢石之劳。
主有待成之逸。
此亦一时之利也。
惟公图之。
为使淹留遂不行。
于时国初。
僧尼道士所在多度。
道士宋冀。
是彼梁栋。
隆山县下新立道观。
屋宇成就置三十人。
会经总管段伦陈牒改观为寺。
其郭内住者并是道宗不伏。
移改嘱安抚大使李袭誉
巡察州县。
会以事达。
乃引兵过城。
四面鸣鼓一时驱出。
举宗怨诉噂𠴲街衢。
会曰。
未能令天下改观为寺。
此之一所终不可夺。
遂依立寺。
至今不毁。
武皇登遐。
入京朝观。
因与琳师同修辨正。
安州皓师。
在蜀弘讲。
人有嫉者。
表奏云。
反又述法。
会觇候消息遂被拘执。
身虽在狱言笑如常。
为诸在狱讲释经论。
经春至冬。
诸僧十数。
衣服褴缕不胜寒酷。
京师有无尽藏。
恒施为事。
会致书曰。
自如来潜影西国
千有馀年。
正法东流五百许载虽复赤髭青眼大开方便之门。
白脚漆身广示归依之路。
犹未出于苦海。
尚陆沈于险道。
五众名僧四禅教首。
头陀聚落唯事一餐。
宴坐林中但披三纳。
加以无缘之慈想。
升锤以代鸽。
履不轻之行。
思振锡以避虫。
今有精勤法子清净沙门
横被囚拘实非其罪。
遂使重关早落睹狱吏而魂飞。
清室晚开见刑官而思尽。
严风旦洒穿襟与中露俱飘。
繁霜夜零寒心与死灰同殪。
若竟不免沟壑。
抑亦仁者所耻。
书达即送裘鞋给之。
及事释还乡。
三辅名僧送出郭门。
会与诸远僧别诗曰。
去住俱为客。
分悲损性情。
共作无期别。
时能访死生。
道俗闻者皆堕泪。
益州法曹裴希仁。
自矜门学。
会与相见。
轻有讥诮。
会曰。
蜀川虽小贤德如林。
汉朝八俊同出。
张纲埋轮
东雒
难曰。
豺狠当路安问狐狸
奏诛梁冀
威摄四海者。
揵为武阳人也。
汉时有问杨子云曰。
仲堪何如人。
答曰。
隐不违亲。
贞不绝俗。
天子不臣。
诸侯不友者。
资中人也。
巴西阆中
百王之仰戢。
益州郫县
名振于华夷。
明公庶可虚心待国士。
岂得以土地拘于人哉。
言讫而出。
希仁愧谢。
既返谓人曰。
江汉多灵。
其斯人也。
贞观末卒。
年七十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徵隋末唐初 580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43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玄成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
隋末为武阳郡丞元宝藏书记,从宝藏李密,又随李密降唐。
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至黎阳劝降李绩等。
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归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数引入卧内,访以得失。
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七年,代王圭侍中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隋书》,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时称良史
史成,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
十六年,拜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以疾卒,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魏徵逝,一鉴亡矣。
谥文贞
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曾主编《群书治要》,有《类礼》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隋末随李密起义,败,降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历官尚书右丞秘书临、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
敢于直谏,史称诤臣。
卒谥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生平见两《唐书》本传。
其诗多为郊庙乐章及奉和应制之作,惟《述怀》一篇,气势雄浑,骨力遒劲,在唐初诗中独放异彩。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李密起兵,召为典书记
败,窦建德署为起居舍人
归唐,官太子洗马
大宗即位,擢谏议大夫,迁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
以疾辞官,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卒谥文贞
性谅直,立朝多所谏诤,史称名臣。
曾校辑秘府群书,受诏总领、齐、梁、陈、隋诸史修撰事,序论多出其手。
有《魏徵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元成
钜鹿曲城人
少以策干李密不用。
后随来降。
秘书丞
太子引为洗马
太子败。
太宗引为詹事主簿
及践祚。
秘书监
参预朝政
侍中
封郑国公
太子太师
薨年六十四。
司空相州都督
谥曰文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字元成魏州人
太宗,致太平。
关下既治,惧帝喜武功,尝赋诗曰:“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言未尝不约我以
亡,帝赋诗曰:“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
尝为滕王库直。
性好画,擅人物。
师从张僧繇,所绘佛像、鬼神,殆与乃师相颉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